同性恋成因

魂魄晗蕊魂魄晗蕊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9日 17:33 阅读量 123

前些天被问到同性恋成因的问题,其实关于同性恋这个话题,是需要认真回答一下的。同性恋作为性取向少数派的一个群体存在于我们正常人行列里,换言之他们是正常人群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没什么不正常的。就像是我爱牛仔裤,你爱花裙子一样,兴趣不同而已。有的同性恋是先天基因决定的,比如性染色体为XXY,或是XYY等等。正常男性为XY,女性为XX,亦或是后天心理因素导致的,又或是个体激素水平、所处环境、猎奇动机等等复杂因素造成的。若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究的话,其实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同性恋个体,或是双性恋可能个体。也许很多人内心里都有一个潜意识的同性恋情节,这源于个体自恋。很多非生理因素的同性恋个体,在幼年时期和母亲的客体关系没有分化。婴儿从出生开始就是要和母亲开始一个渐行渐远的关系过程。婴儿从母亲的眼睛里建立自己的主体意识。电影《丹麦女孩》讲述的是一个丹麦男画家在结婚成名后,一次偶然的男扮女装,唤醒了沉睡在内心的女性意识,最终一步一步变性为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过程。当主人公作为男人的时候爱自己的妻子,心理变化之后爱上了一个英俊的男士,然后选择变性来达到心理和生理的统一。电影的结尾,主人公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说:“我梦见我躺在妈妈的怀里,她就这样看着我。”这最好的诠释了——我看到自己的样子是母亲眼中的样子。婴儿还从母亲对自己的满足方式上确立自己自尊、自恋水平。如果婴儿在出生后没有收到正确适度的关爱和回应的话,婴儿无法将自己和母亲这个客体顺利的分离,长大后便有可能将爱投射到自己的同性个体上。很多同性恋个体的自恋水平都比较高,明星张国荣就是这样的例子,当然他还有很深的完美情节,以至于得了抑郁症,不过这与本文的主题无关。也许还有一种情况是个体成长到生殖器期时,没有将俄狄浦斯情节投射到自己的异性父母身上,而是投射到同性父母的身上,长大后也会找同性的性伴侣。这也许是父母在教养过程中,一方缺失或是双方的权利性别不平衡导致。在同性恋的群体中还有很多是性别认同障碍的,也就是说不认可自己的生理性别,希望通过变性手术来改变性别,达到自我认知的和谐统一。著名舞蹈家金星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从心理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同性恋。另外从生物科学角度来说,每个人无论性别,体内都存在雌雄两种激素,只是含量的决定水平不同。男人也有委婉多情的,女人也有刚毅勇猛的。很多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在服用了激素后也会出现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引起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总之,性心理的成因有很多很复杂的可能性。其实爱情只可能发生在两个成熟并相互吸引的个体之间,无关乎性别、年龄、国籍、宗教……等等的社会属性的附加条件,关乎的只是两个个体的灵魂与肉体的相互融合

用户在乐天心晴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
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rightpsy@126.com

点赞

发表评论:

  • 乐天心晴小程序

    乐天心晴小程序

  • 乐天心晴APP

    乐天心晴APP

请扫码下载乐天心晴App或者通过微信小程序,选择合适的咨询师,自助完成预约下单。或者加客服微信:letianclub
若要人工帮助请打电话:400-109-2007

立即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