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有父母动不动就当着孩子的面大肆谈离婚,还把影响夫妻关系的症结归结为孩子。“要不是因为你不乖,妈妈不可能跟爸爸离婚!” “都是因为你,这个家才到了现在的样子!你这么不听话,一点都不让大人省心!” “为了你的学习,我跟你爸总是意见不合,争吵到现在实在过不下去了,我们准备离婚了,你满意了吧!”
然而,孩子却真的信以为真,因为这遵从于人类的本性,他是“寻求理解”的生物。一个几岁大的孩子认为自己该为父母离婚负责,我们能够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但对其他人而言,这理由根本不成立。在夫妻离婚的问题上,孩子是没有任何责任的,孩子不是造成离婚的理由,也不能让父母不离婚,但他可能仍然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01
并不是只有孩子会根据不完整或不准确的信息做出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我们都有因不完全或错误地理解了状况而恼怒生气的时候。通常我们只会经历短暂的情绪波动,然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但我们通常都认识不到,我们对事情的理解都是由我们自认为知道的东西而产生的。
最近,我看了美国空军学院看门人威廉·克劳福德的故事。克劳福德日复一日地拿扫帚打扫厕所,他个性沉稳,不爱出风头,平常根本没有人会注意到他。然后,有一天,一名学员在研究二战资料时发现,克劳福德可能获得过荣誉勋章,这是军人的最高奖项。所有曾参过军的将士,都应该获得过各种勋章,而且勋章获得者的子女自动获得免费进入军事院校就读的机会。
那名学员后来还证实,威廉·克劳福德的确被授予过荣誉勋章。在意大利战场上,克劳福德单枪匹马摧毁了德国的三处机关枪阵地,让他们的战队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山区阵地,但他后来被俘了,人们也都认为他应该被杀了,结果,他自然没有接受官方颁发的奖牌。查证了他的经历之后,空军学院的工作人员向里根上级申请,为他颁发勋章,然而他却还是在空军学院看门。到目前为止,他也是唯一一个不属于空军部队,却专心在空军学院工作的人。
想一想,你每天都要见到,甚至还会对他吆五喝六的看门人,但某天你突然得知,他居然是荣誉勋章的获得者,这多尴尬啊!人们知道他曾获得荣誉勋章之后,他们对他的看法和感情也就都改变了。

02
通常,艺术都是反映生活的。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讲述了一个戏剧性的谋杀故事,是以四位角色从不同角度来讲述的。每个角色的角度不同,所以他们的讲述也不一样,故事的意义也不一样。观看者根据自己对剧情的理解和看法,产生强烈的情感。观看者完全投入了剧情之中,也就会对剧情产生自己的理解。如果他们掌握了更多信息,对剧情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感受也会发生改变,他们甚至会因为最初的感受而觉得不好意思。
伴侣们相互分享彼此的痛苦经历时,有时候也会发生上述的状况。伴侣中的一方可能曾经遭到过虐待、辱骂,可能因父母控制欲太强而觉得倍感压力,可能因家庭贫困而觉得羞耻,另一方明白了这些经历,就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按现有的方式去对待生活。

03
换言之,感受并不只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我们根据自己的期望、信仰和过去的经历赋予事件不同的意义。如果我们获得了关于发生的事情更详细的信息,或者站在了另一个角度,那么,即便是面对同样的事情,我们的感受也会不一样。
我们出生时——也许还在母亲腹中时——就开始了解周围的事物了。大部分时候,我们需要了解的似乎是“在外面”——位于我们身体之外的,重要的东西似乎都是事先预备好的,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去找到它。我们没有意识到,“在这里”——我们的内心深处的东西——才是决定我们了解其他事物的方式的关键所在。
社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将我们身边影响我们思维和情感的人称为“解释性社群”,尤其是家庭,这些人能够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家庭规则决定了谁能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常是父母),谁必须保持安静,默默地聆听(孩子)。在某些家庭里,所有人都必须遵循和谐的原则,不能吵架,而在某些家庭则可以直接公开地应对冲突矛盾,包括孩子在内。每个家庭都有不成文的规定,这些规定决定了父母在抚养孩子方面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写在最后:
在我们培养对事情的认知时,别的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时候,我们几乎完全依靠家人来判断事情的意义,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学校的教育也开始影响到我们。在我们的一生中,家人和朋友不断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我们自己对待事物的认知和感受也会对彼此产生影响。
少一些对孩子的甩锅与责备,多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的根源吧,这或许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自己的家庭婚姻,都是一件好事!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主任咨询师暮夏
作者:乐天心理北京咨询师 暮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上海心理咨询哪家靠谱?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