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得“适当沉默,以退为进”的心理博弈吗?

2021/11/18 11:26:17 暮夏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时,要想把事情办漂亮,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有人曾用流水来形容做事,因为水流在遇到外力的时候,不是一味用蛮力,而是围绕阻碍它前进的物体,慢慢腐蚀,所谓“滴水穿石”。或暂时退却,等凝聚了更大的力量后,再一举越过碍物。

其实办事的时候也需要这样,当遇到强有力的对手阻拦时,不要正面硬碰硬,要讲究策略,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是应对那些强悍对手的利器。

就像沉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非常独特的自身价值,尤其在社交活动中,往往恰到好处的沉默,要远比口若悬河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有句老话不是这么说嘛“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01.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因时因地适当把握、运用它,沉默也能够成为一种超乎想象的表达方式,效果有时甚至会超过巧言善变,展示一种特殊的威力。

案例1:

老任和小许是一个部门里的正副职。老任为人稳重,小许年轻气盛,好胜心强,常常为部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老任较劲儿。二人若在办公室里当着下属的面争论不休,甚至大吵大嚷,既伤了彼此间的同事感情,又在下属面前丢了面子,显然非常不妥当。老任对此采用偃旗息鼓、洗耳恭听的策略态度,不与小许对垒。

当两人之间再度发生分歧时,老任先说明情况表明态度,转而保持沉默。任凭小许言辞多激烈,也不与他强辩,也不反击。小许肝火再旺,见此情景,也不好意思再强辩下去,渐渐冷静下来,进而心平气和地发表意见,甚至还做了些自我批评。两人虽性格截然相反,但工作配合得很默契,关系也算融洽。老任的沉默是理智的,其动机在于顾全大局,吃亏让人,避免无谓的争论。


02.

的确,适度的沉默是一种积极的忍让,旨在息事宁人。在人际交往中,各人的生活阅历、学识水平、社会地位各异,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不同,见解必然迥异。

然而,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的细小分歧,三缄其口,洗耳恭听,颔首微笑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否则,各执己见僵持不下,互不相让,只能令双方都不愉快。

此时,若采取积极忍让的态度,保持适度的沉默,撤出争论,表现出自己的宽广胸怀,则有利于促使对方冷静下来,缓和、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激化。有效地使自己避免、摆脱受气的境地,在对付一个特别矫情的对手来说更应如此。


03.

轻蔑性沉默是对付无理挑衅的有效的反击武器。当对方出于不良动机,对你进行恶意攻击、造谣诽谤或无理取闹时,如果你跟他针尖对麦芒,硬碰硬,反而会让旁人难以分辨是非,反而有损了你的个人形象和名誉。此时最明智的做法是,无需争辩,只需要一个不屑一顾的眼神,嗤之以鼻。

案例2:

小勤和小满是同班同学,学习都很出色。但小勤为人热情,性格活泼,关心班集体,因此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是班上第一个入党的同志。

小满却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对同学和集体利益则漠不关心。但他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公开对小勤造谣中伤,在公开场合含沙射影地说:“哼,啥叫入党!还不是靠送礼、请客、拉关系来笼络人心!这样的党员,谁稀罕当?”

小勤明知他是在无事生非地找茬骂自己,不免怒火顿起,但和这样胡搅蛮缠的人争吵,又会有什么结果?别人说不定还会对他的话信以为真。于是,他强压住怒气,瞟了小满一眼,转身离去。小勤的轻蔑性沉默,在当时这种情况下,比语言批驳显得更有力、得体,更能使周围的人洞察其中原委。

写在最后:

当然,沉默的方式和内涵多种多样,但总的来看,在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主要是这两种。在受气时,能做到沉默是金,忍让退避,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就像培根所说:“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判断何事应当公开做,何事应该秘密谋划,何事应该若明若暗若隐若现的做,并且掌握了这一切的分寸感和界限感——那我们认为这个人真的掌握了沉默的智慧!”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主任咨询师 暮夏

作者:乐天心理北京咨询师 暮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上海心理咨询哪家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