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心理学家艾略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采集了四类不同人士的采访录像,第一类是行业精英接受采访,应对得体;第二类也是行业精英接受采访的片段,但不同的是在采访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小插曲,受访者因为精神紧张导致咖啡被打翻,洒落到主持人的裤脚上;第三类是普通职工接受采访,对答得很流利;第四类是普通职工紧张地接受采访,全程有多处停顿以及数次小意外。
艾略特将四段录像逐一展示给测试人员并要求他们给予评分,选择出自己喜欢的录像。投票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获得最高分数的是第二类录像。艾略特有些奇异,随后与测试人员进行交谈,很多测试人员都表示第二类录像给他们一种亲切与真实感。实验结束后,艾略特总结数据,得出了一个理论——出丑可以使得人们获得好感。
这个结论似乎会使得很多人惊讶,因为在大多数的认识观念里出丑只会找来嘲笑,能得到人们认同的应该是光环闪耀、完美无瑕的成功人士。但其实不然,成功者固然引人艳羡,但大众在情感的深处却偏向于“有缺陷”的外在形象,太完美往往会给他人营造一种不真实感觉,无形中会在心理上产生隔阂与距离。正如文学艺术中经典形象都是出众有余,但略带缺点,虽然在一个领域光芒万丈但也有桎梏相伴,因为这样才能使形象丰满,让读者感受到有血有肉。在人际交往中也恰是如此,平庸与完美无瑕都不会讨人喜欢,但偶尔犯错、有个众所周知的小习惯或缺点往往会让他人产生亲近感。
或是职场、或是亲友,亦或是在一段男女感情中,“出丑效应”都有着发挥的余地。举个例子来说,大学毕业多年后的同宿舍聚会,际遇与选择不同个人的生活水平自然是有高有低,即使有大学的情谊铺垫在心理上亦有三分隔阂,在这种场景下,无论你是赞美附和还是展现能力都似乎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如果学会“示弱”,吐槽或揭露自己的不如意与苦楚,却能迅速建议统一战线,拉近彼此的亲近感,消弭隔阂。须知,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会有着各自的反应,你的善意会被认为是出风头、爱炫耀,你的强势自尊会被认为不近人情,这也是优秀者被孤立的原因。人们会本能排斥耀眼的事物,但不会拒绝同类的融入,很多时候,适当地出丑示弱会让外界放松戒备,逐渐接纳。
但“适度出丑”不是接纳平庸,也不是一味求认同,这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策略,本质是“藏巧弄拙”,示人以弱,暴露自己的缺点以平息他人内心的失衡,但在认知里应坚持自我,有明确的方向与清晰的认知,能够检阅自我并不断超越,做到《菜根谭》所言“藏巧于拙,用晦于明,寓清于浑,以屈为伸”。

01.如何去让“出丑”不刻意
出丑应有度,要注意场合、环境与时机,不分轻重地出丑是愚蠢,只会找来他人哈哈大笑,对社交毫无助益。适度出丑的核心是利用出丑表现来打破隔阂,展现“真实”的一面,卸下外界对你的戒备,所以要做到不着痕迹,自然而然。
可以从聊天切入,遇到不熟悉的同事或是邻居时,你可以在谈话时去小小吐槽或者是爆料自己的糗事,在赢得对方哈哈大笑时也能迅速拉近彼此距离。可以巧妙犯错,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化、习俗以及饮食等各方面都有所区别,因此而会错意、达错情也是常有的事,巧用地域差异来制造出丑形象也不失为有新意,既深刻又无伤大雅。

02.能收能放,既会“出丑”也能“化解”
演讲时紧张卡词、出门穿滑稽衣服、唱歌遭遇跑调,在面对生活的尴尬场景时,你会选择怎么做?是耿耿于怀、反复解释,还是云淡风轻,淡定揭过?我会选择一笑而过,过度将注意力聚焦到“出丑”上,只会使得氛围变得尴尬。
面对出丑要淡定,转移话题是应对出丑尴尬最有效的手段,当察觉到周围的气场在朝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时要及时转移,将注意力拉动到另一个领域,如果你愣愣不知所措只会使得尴尬蔓延。利用幽默化解出丑,幽默是人际交往的利器自然也能应用到出丑的场合上,相声演员郭德纲有次在演出时被观众喊话“老郭你长胖了”,郭德纲反口轻松说到“你家电视该换了”,一问一答,巧用幽默化解了尴尬也让听众喝彩不断,幽默就如同太极,在面对出丑时轻轻一式推打,就能化被动为主动。

写在最后: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对于完美的事情会产生记忆混淆,对不完美、不顺利的事情往往记忆深刻。我们在尝试社交时,可以适度出丑,既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打开话题,也能帮助对方更好地记住你并与你交朋友。在社交领域,出丑不意味着糟糕,反而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如果你想收获友谊,融入小团体,不妨尝试出一次丑,结果会出乎意料哦!最后,如果你想解锁更多的社交技巧,欢迎关注上海乐天心理咨询。

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首席咨询师李箐
作者:汪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上海心理咨询哪里最好?